中國正在全面打開政策工具箱,以全力維系在電動汽車領域的地位,并確保中國企業的未來電動汽車銷售份額占據支配地位。
北京市本周宣布計劃將全部出租車改成電力驅動。未來五年,電動汽車和運動型多功能車(SUV)將取代行駛在首都街道上的7萬輛以汽油和柴油為燃料的出租車。
北京并非個強制推廣使用電動出租車的城市。繁榮的科技城市深圳已宣布,所有加入該市出租車隊伍的新出租車都將是電動車,這項政策調整已于今年開始施行,位于中國北部的煤炭中心太原到2021年也將實現全城出租車電動化。
中國現已是主要電動汽車市場,其地位十分明顯。2016年,中國電動汽車銷量達到50.7萬輛,是歐洲(22.1萬輛)的兩倍多,是美國(15.7萬輛)的近四倍。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稱,今年中國電動汽車銷量預計將攀升至70萬輛。
中國當前把在電動汽車領域獲得成功作為一項國家要務,這出于以下三個原因:
首先,降低對國外石油的依賴。中國當前在石油進口方面,該國石油進口規模已在2015年超過美國。推動石油需求的是對新車的不斷渴求。中國2016年購買了驚人的2750萬輛機動車,雖然美國人購買汽車和卡車的數量已達到接近紀錄的1750萬輛,但中國的汽車銷售量還是比美國高出50%。中國層認為,電動汽車是在能源領域提高獨立性的一條路徑。
其次,改善空氣質量。中國一些城市的空氣質量在墊底。亞洲開發銀行的報告稱,全十大污染城市中有七座都在中國。按照衛生組織設定的空氣質量標準,中國500座城市中能達標的還不足1%,中國人對此憂心忡忡。中國中產階層顯然對霧霾問題感到不滿。
后,在重要新興技術領域占據地位。過去幾十年來,中國人一直通過技術轉讓協議,努力從汽車制造商那里掌握常規柴油和汽油引擎技術。但汽車制造商一直不愿拱手交出他們的技術權杖。中國則一直在玩一場令人沮喪的不停追趕的游戲。如今,仍處于新興階段的電池及電動汽車技術為中國企業全面獲得技術地位敞開了大門。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率先強制推廣使用電動汽車的是北京、深圳和太原等城市。這里有一個原因:中國經濟發展極不平衡,該國東部地區較富裕,西部地區則仍處于發展中階段,該國由此幾乎不可能宣布實施一項全國性的電動汽車采購政策。其結果是,中國的政策改革及創新通常始于城市和省等地方層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