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本周公布了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首個十年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被視為繼改革開放以來,再次向西方開放式學習。升降臺銑床
行動綱領提出的堅持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基本方針,亦反映出中國對自己在制造業的站位認識清醒,晉級制造強國之列的路線清晰。
中國用30多年時間躋身制造大國,速度和成績均令人驚嘆。與此同時,中國制造也多了一個“3D標簽”,即枯燥、骯臟、危險。在人口紅利和資源環境對發展支撐都表現乏力的背景下,中國的這一部署頗有深意。
中德看好合作前景
中國制造2025,也被喻為中國版工業4.0。而對早提出工業4.0概念的制造強國德國而言,迎接將數字化融入工業生產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制造大國中國不應缺席。
2014年3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德國期間,在《法蘭克福匯報》發表題為《中德攜手合作造福中歐和》的署名文章,專門提到德國工業4.0戰略,稱中德合作將會有更多契合點,獲得新動力。
同年10月,兩國政府就發表了《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宣布建立中德工業4.0對話,歡迎兩國企業在該領域開展合作,支持兩國企業集團及行業協會加強交流,兩國政府將提供更有利的框架條件和政策支持。
2015年漢諾威消費電子、信息及通信博覽會開幕當天,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視頻賀辭中指出,中德兩國在開發利用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等技術方面的合作潛力和空間越來越大。中方愿借助博覽會合作伙伴國關系平臺,啟動“中德創新合作年”,同德方提出的工業4.0計劃形成互補,推動中德關系與合作深入發展。
德國總理默克爾則表示,中國是德國在亞洲大貿易伙伴,也是高科技研發領域的重要合作伙伴。兩國在數字經濟領域各有所長,就此開展合作可實現優勢互補。
為何擁抱4.0
提起工業4.0,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無人工廠、機器人車間,但在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曲道奎看來,前三次工業革命拓展延伸的是人類肌肉的力量,工業4.0更多的是智能的替代,主要表現為產品、裝備的智能化及制造模式的智能化。
“從大趨勢上看,都進入了制造業變革時代。”他說,首先,技術進步為變革提供了支撐。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傳感、機器人等先決條件已成熟;其次,市場因素倒逼使然。過去制造業產能不足,現在則是過剩。
但他認為,產能過剩有積極的一面,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重大里程碑,標志著供求關系發生了逆轉:產能不足時,需求是共性;產能過剩時,需求成個性。技術的發展變化,使產品周期越來越短,同時用戶需求又是個性化、定制化的,過去的生產模式“肯定不適應了”。
此外,勞動力越來越不足、資源環境對傳統生產方式的支撐乏力,都加速了制造業的變革。
曲道奎認為,將發展中遇到的困難理解為周期性的,或者源自金融危機是錯誤的。這樣看的人尚未意識到,是社會發展到了一個必然要調整的階段。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面臨這個問題,中國自身的問題與的問題吻合在一起了?!彼f。立式銑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