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塑化網11月15日訊
除了對A股市場的難題進行討論外,寧波會議上,證監會副主席姚剛還明確提出將針對H股的上市公司管理辦法進行進一步改革。
“未來會修改首發和再融資的管理辦法,甚至包括H股的相關內容,整體想法是進一步放開。”姚剛在寧波會議上坦言。“對于想去聯交所上市的,無論是紅籌還是H股,只要符合聯交所的規定都可以去。”
此外,另外一個困擾在港上市的內地公司的難題——H股全流通也有望破題。姚剛在會議上表示,監管層也在考慮H股的全流通問題。
赴港上市門檻降低
在A股IPO淤積的情況下,監管層對于H股IPO的提法顯然頗有深意。
姚剛坦言,“對于想去聯交所上市的,無論是紅籌還是H股,只要符合聯交所的規定都可以去。”
而此前證監會有關負責人已經表示,準備取消“456”要求,只要符合香港上市條件,都支持去香港上市。為了配合這項新的政策,中國證監會和香港證監會還將進一步加強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會計質量方面的監管合作。
“有關H股上市的政策將是非常值得關注的。”北京一家投行資深高層人士對此評論。
目前內地企業赴港主板上市的門檻,要求4億凈資產、5000萬美元融資額、6000萬人民幣凈利潤的標準,這所謂“456”條件,相較起A股的上市要求顯然較容易達到。
“赴港上市的門檻進一步放低,不但能分流出一部分欲在A股上市的企業,緩解A股壓力,也同時將滿足這部分企業的融資要求。”上述資深人士坦言,這對于目前內地資本市場顯然是利大于弊。
H股全流通或破題
自1993年內地企業首開赴港上市以來,H股何時全流通便一直成為困擾在港上市的國內企業的難題。
所謂的H股全流通,即在港上市的企業所持的法人股與國有股可悉數轉化為H股交易流通。
1993年,第一只赴港股上市的內地公司——青島啤酒[微博](40.95,0.00,0.00%,實時行情)(600600.SH,00168.HK),由于當時各種環境因素的制約,其采取了在H股公司上市,但其法人股與國有股不參與H股上市的交易格局。即法人股與國人股將不被轉化為H股,其后赴港上市的國內企業都遵照此慣例。
這一慣例的實施,給赴港上市的企業帶來諸多不便。
2005年,有關H股全流通問題有了些許突破。當年10月,建設銀行(5.76,-0.08,-1.37%,實時行情)(601939.SH,00939.HK)作為首只全流通的H股股票于香港聯交所順利上市。
但建行為此付出了不小代價,斯時除了建行大股東有一個較長的禁售期限定,美洲銀行淡馬錫從匯金手頭購入股份的禁售期也為3年。
而之后的交通銀行(5.39,-0.09,-1.64%,實時行情)(601328.SH,03328.HK)在H股流通方面也有所涉及,但僅為部分突破,即其法人股東之一的匯豐銀行持有的19.9%股權為H股流通股,但其鎖定期也長達3年。不過雖然其沒有全部轉入H股流通股,但其股東社保基金和匯金公司持有可轉為H股流通股交易。
但除了上述兩單特例外,至今赴港上市的內地企業H股全流通依然未放開。
實際上所謂的H股的全流通在香港并不存在法律障礙。
據香港聯交所的規定,H股是指在本交易所上市的境外上市外資股,其中包括中國內地發行人申請的股本證券上市,并非僅指向境外投資者募集的新發行的股份,也包括原發起人持有股份經中國國務院證券委員會或中國其他主管機關批準后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的部分。
故只要內地有關部門批準,內地發起人轉為H股在香港沒有法律障礙。
即便如此,監管層出于多方面考量,H股全流通在近十年來終無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