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市場利益受損,維護企業權益最好的武器是法律。然而,語言障礙常導致我國企業對當地法律不清楚,對國際法不明白,也造成了法律意識淡薄、應訴不積極。“在許多調查中,常有汽車零部件企業在調查開始階段就被嚴格的審查程序搞得措手不及,只好退縮。”汽車行業分析師張志勇說。
汽車零部件企業需多管齊下應對反傾銷
了解到,由于對進口法律政策不熟悉,沒有專業法律團隊與貿易人才指導與支持,企業做不好應對調查的預案就會亂了陣腳。“熟悉并仔細研讀進口國技術法規、市場環境與貿易規則能夠積極有效應對貿易摩擦。”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博士王立說。
在熟悉法律之后,能充分應對調查還必須要有足夠的證據,因此,保留與累計生產過程中的數據非常必要。筆者獲悉,由于許多中小企業存在賬目不清、交易原始單據和業務往來檔案資料不全、財務數據不規范等問題而導致在調查中經不起核查。生產過程成本、交易等單據是應訴的主要證據。成本的記錄能夠證明零部件是按照市場價賣出去的,規范的財務數據能增加企業勝訴的可能性。即使企業敗訴,收集到的真實數據也會影響征收關稅的幅度。
但零部件企業在應訴過程中遇到最難解決的問題還是費用。應訴需要在進口國聘請專業團隊,所產生的費用對于出口量不大的企業來說,難以負擔。筆者從相關人士了解到,企業可依托行業協會聘請專家團隊幫助應對難關,產生的費用由受調查的企業共同分擔; 同時研究勝訴案例,總結經驗與流程對其他企業進行防御性培訓,協助企業趨利避害,增強抗風險能力。如果涉及政治及其他復雜因素,進口國故意對我國產業發展設置屏障,則需要國家及時出面保護國內企業發展。
此外,走出國門,在海外投資建廠近年來也成為零部件企業規避貿易風險的有效途徑,如福耀玻璃、玲瓏輪胎等。“除可以規避貿易風險,海外建廠還能夠利用當地資源優勢增大出口量,減少物流成本,避免匯率波動。”張志勇表示,但只有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才有實力開辟國際化道路。而避免反傾銷的核心辦法依然是提高產品綜合競爭力,走差異化道路,不能單純靠低價優勢搶奪市場。
有了積極的態度,才有可能勝訴。因此,積極應訴是關鍵的第一步。業內人士表示,汽車零部件企業應對反傾銷還需做多方面準備,建立一套標準化流程,增強抗風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