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霾48小時內的預警技術已經比較成熟,而對氣候因素導致霾的深入研究將有助于季節性預報霾天氣平均狀況。王會軍表示,如果能做到提前一個季度預報霾天氣平均狀況,政府有關部門將能夠出臺有關政策控制霾重災區的污染物排放量,個人也可更好地提前安排出行。
全球氣候變化可能會使得霾愈演愈烈
假設污染物排放量不變,全球氣候變化可能依然會使得霾愈演愈烈。東亞冬季風減弱、副熱帶西太平洋海溫以及北極海冰異常等氣候因素可能是霾天氣的成因。
這是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王會軍院士25日-27日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舉行的“全國氣候系統研究學術研討會”上闡述的。
在題為《我國霾污染及氣候變化的影響》報告中,王會軍分析了1961年至2012年間我國霾的發生情況。數據顯示,氣候變異和氣候變化對大氣污染造成的影響不容忽視。其中,東亞冬季風減弱、副熱帶西太平洋海溫異常、北極秋季海冰減少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我國華北和華東地區霾發生的日數和嚴重程度。
研究數據顯示,1961年至1985年,東亞冬季風偏強,霾日數偏少;1986年至2010年,東亞冬季風明顯偏弱,霾日明顯偏多偏強。“東亞冬季風偏弱的情況下,地表風速減弱,冷空氣活動減弱,濕度減少,這樣就越有利于霾的形成。”王會軍說。
此外,副熱帶西太平洋的海表面溫度異常通過影響東亞冬季風變化,同樣可能影響華北地區霾的發生。全球變暖帶來的北極海冰急劇減少,也可能會加劇華東地區霾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