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滑平衡的設計是PVC-U配方設計的最關鍵的一環。
2 潤滑平衡的研究方法
對于潤滑平衡的設計來講,既不精楚內、外潤滑劑在配方中實際的潤滑作用強度,又不知其他潤滑劑及其他助劑對其潤滑作用影響的具體情況。最簡單的方法,是用只問最后結果,不管其作用機理如何的宏觀概括研究方法,即只考慮因素(內、外潤滑劑和其他助劑)對最終結果(潤滑平衡)的貢獻的研究法,也就是不管內、外潤滑劑及其他助劑之間如何相互作用及其影響程度的大小,只看它們對潤滑平衡最終結果的綜合影響的方法。
3 潤滑平衡的定義及其定量表述
內、外潤滑劑品種適當,內、外潤滑劑比例與加入總量適當,達到適當的塑化速率及熔體粘度(扭矩流變曲線上適當的塑化時間及塑化扭矩)。也就是能保證特定的加工設備及工藝經濟地、連續地生產出合格塑料制品的潤滑體系,即為內、外潤滑平衡體系。
3.1 適當的塑化時間
潤滑平衡既不是個固定值,又因缺乏潤滑作用的基礎數據,所以造成定量表述潤滑平衡很困難。因此,只能用對比類推法對潤滑平衡進行研究。也就是首先研究已經確認是潤滑平衡的體系,把它在塑料加工設備上的塑化情況與它在扭矩流變曲線上表現出的塑化情況進行對比。結果發現:潤滑平衡體系在扭矩流變曲線上的塑化時間對應于擠出機2/3左右的位置,也就是對應擠出機塑化段將結束、均化段將開始的位置。如果不是潤滑平衡體系,其塑化時間對應于擠出機的位置將有所改變。塑化時間對應擠出機的位置小于2/3時期,則過度塑化,對于pvc-U而言有可能熱分解,物料發黃;塑化時間對應擠出機的位置大于2/3時,則塑化度不夠,制品較糙、發脆。由上述分析可得出結論:可以用扭矩流變曲線上的塑化時間作為定量判斷潤滑體系是否處于平衡狀態的標準。
3.2 適當的塑化扭矩
對于PVC-U而言,塑化扭矩的大小比平衡扭矩更接近塑料加工即將結束時實際的樹脂熔體扭矩,也就是說,在塑化扭矩處的物料粘度比較接近實際塑料加工即將結束時的熔體粘度。所謂內、外潤滑劑比例及總量適當是指能滿足工藝要求的用量,使樹脂具有較合適的塑化速率、熔體粘度及適當粘附性,從而保證加工設備能經濟地、連續地生產合格或優質的產品。另外擠出機雖然也給出了扭矩值或主機電流值,但它們是表示固體樹脂由玻璃態逐漸轉變為高彈態、粘流態整個過程的平均扭矩值或平均消耗的能量,并不能正確地反映樹脂在塑化時的黏度或扭矩值。